如何閱讀一本書 整理&讀後感
推薦指數:⭐⭐⭐/5
本書特色:這本不厚的書前後花了我快兩個月才看完,內容實在過硬,能感受到作者很想詳盡的描述閱讀的細節和方法,但可讀性實在…讓我覺得是不是該再出一本書叫做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(誤)。這也是本書只有三顆星的理由,只推薦特別喜歡自虐的讀者去看原書,不然這篇整理應該夠用了(汗)。
主旨:作者解說閱讀的層次,並依據每個層次設定所要達到的目標,建立可參考的步驟(包含看書的方法、作筆記的方法),以期增進閱讀的質和量。
主要把書中內容分成4個Part:
Part 1 — 閱讀的意義與基礎閱讀
Part 2 — 檢視閱讀的方法
Part 3 — 分析閱讀與輔助閱讀
Part 4 — 主題閱讀
最後是個人小小的讀後心得,那就讓我們開始吧!
Part 1:閱讀的意義與基礎閱讀
作者認為閱讀的意義除了接收資訊外(例如看報紙),更重要的是對資訊的理解,為了追求和分類理解透徹的程度,作者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,分別是基礎-檢視-分析-主題閱讀。所謂的基礎閱讀,看得懂字句就算。一開始覺得作者在講廢話,這不是小學生就會的東西嗎? 後來想想若是看外文書,的確很多時候不懂單字或是特定片語的意思,所以會說這是閱讀的第一層級(我的單字量哀號中Q_Q)
Part 2:檢視閱讀
可分為兩個步驟:
- 系統性略讀:依照書名 — 序 — 目錄 — 索引/出版介紹的順序,之後開始亂翻找有興趣的章節稍微看看(特別是章節的最後幾頁,通常會有該章節的整理或是小結論)
- 粗淺閱讀:從頭到尾把書看一遍,遇到不懂的不要查資料(忍住)。
完成這兩個步驟後再來是提出問題(可以用在整理筆記):
這本書談什麼?
細部說什麼? 如何說?
有道理嗎? 全部或只有部分?
跟我有什麼關係? (能應用在生活上的部分)
個人覺得系統性略讀的技巧很適合用在逛書店挑書時,大推!
Part 3:分析閱讀與輔助閱讀
這個層次的閱讀大概能用八步驟來實踐:
- 分類此書,是實用性=工具書(ex. 掌握K線讓你五年存到五百萬)還是理論性(ex.快思慢想 ),再來根據主題來分,是科學、哲學、歷史、心理...
- 想辦法用一句話描述本書(子曰: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…)
- 為內容擬定大綱,並用系統架構分層圖表畫出來
- 找出作者提出的問題/想解決的問題
- 找出共通的重要詞意(某些專有名詞),確保沒有誤解這些名詞的意義(ex. 虛擬貨幣=加密貨幣…嗎???)
- 找出主旨和論述,論述有沒有足夠嚴謹的舉證和邏輯推論出主旨?
- 找出問題(4)的答案,或為什麼沒有答案?
- 評論或批判內容,若是反對作者論點,需要知道是因為作者的知識不足/錯誤、或是推論不合邏輯、或是因為分析不完整(尚未解決作者提出的所有問題)
如果完成以上八個步驟,恭喜你,你已經完成大部分的人都做得不太完美的閱讀層次,而且也對這本書已經有足夠深的理解了,可以給自己拍拍手。
關於輔助閱讀我認為重要的只有一點:讀完書前不要看導讀,可能限制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。
主題閱讀
閱讀的最高層次,神聖的殿堂。我覺得主題閱讀更多是用在要了解某個特定知識需要的技巧,就像是學心理學你不會看一本書就覺得自己精通了,一定會找相關的書籍看好幾本。另外也有點類似研究中的系統性回顧(Systemic review),如果有被研究荼毒過的人都知道...
作者也為主題閱讀設計了幾個可以參考的步驟,首先我們要整理並抓出自己需要或特別感興趣的主題(例如學習股票時對於"基本面"的知識特別感興趣)
- 準備階段:針對主題設計參考書目 → 粗略的讀過所有書,找出特別有關的書目,且更清楚建立主題的概念。
- 主題閱讀階段:找出所有書中相關的章節,建立中立主旨然後列出你想問的問題,之後界定主要跟次要議題,並將各書可能不同的意見整理,分析比較以凸顯主題。
後記
本書仍有些實用的好技巧,例如在書店選書時可以用檢視閱讀的方式大概的了解書中的內容(話說我以前可是從來不看作者介紹跟目錄的),讀了本書之後發現目錄真的是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好地方! 而買回家看完一遍後我會用分析閱讀的技巧整理讀書筆記(比如這篇),作者提供一個很棒又簡單的架構(一句話主旨 — 系統性大綱),希望更多的練習後也能寫出讓人一目瞭然的讀書心得整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