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學習法 整理&讀後感

Read me silly
Jun 8, 2021

--

推薦指數:⭐⭐⭐⭐⭐/5

本書特色:太過精彩的一本書! 一本關於如何學習、如何教學的實戰寶典,不只是因為內容知識量豐富、作者傳遞知識的方式也讓人耳目一新:實際應用了書中所推崇的教學法,讓讀者親身體驗作者教學方法的神奇。和坊間其他令人昏昏欲睡的學習書籍完全不同,只有親身讀過才能體會作者在書中展現的絕妙創意,適合所有想要更有效的學習和傳授知識的人。大推!!

主旨:作者運用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證據,為讀者解答關於學習與教學效果的眾多問題,並提出能改善學習和教學成效的實際方法。

我將把書中的12章節歸類為四個Part,分別是:
Part 1 — 如何增進理解
Part 2 — 多工作業? 我們如何運用注意力
Part 3 — 從外部優化記憶
Part 4 — 從內部優化記憶
然後是最後的小小後記,就讓我們開始神奇的學習之旅吧!

Part 1:如何增進理解

學習新知的第一步驟是把新的資訊"輸入"我們的大腦,但大腦對於資訊如何輸入可是有偏好和規範的,讓我們好好弄清楚大腦"輸入"資訊的模式:

文字/說話

當我們要理解語義時,不管是藉由閱讀(視覺),或是聽人家說話(聽覺),兩種資訊會經過同一個處理器(左額下迴),處理器一次只能處理一個訊息,另一個訊息則會被排除。因此我們不能邊讀邊聽,或同時聽兩個人說話。

有些讀者可能會說:我能邊看PPT邊聽演講、或我能同時看電視又跟朋友聊天,但其實那不是同時,而是在兩種輸入源間快速切換,結果會造成兩種訊息都記不清楚,研究證實,專注其中一邊不切換的學習效果更好!

圖像/口語

但有另一種情況能同時理解視覺和聽覺訊號,就是至少其中一個訊號不需要語意理解時。例如我們能邊聽台詞(聽覺),邊看電影(視覺)。在這種情況下,兩種訊號經過大腦處理後會產生感覺統合互相影響,在適當的情況下反而能增進理解、加強記憶,有1+1>2的效果!

應用

  1. PPT只放少量關鍵字(<7個),以圖片為主,增進聽眾的理解和記憶效果。
  2. PPT中放與主題不相關的圖片可以用來吸引注意力、而相關的圖片能增進理解,需要在不同情形中適當應用。
  3. 聽講時專注在講者身上就好(不要去看PPT,特別是如果字很多的話)。

Part 2:多工作業? 我們如何運用注意力

本章的重點是注意力,讓我們來看看注意力的特性。

因為一次只能載入一種規則集的限制,人類同時進行兩個以上的任務時,其實是不停轉換載入不同的規則集,代價是每次載入需要一些時間,而且轉換時的任務執行準確性下降,記憶效果也下降。

應用

  1. 避免誘發一心多用,一次只討論一個主題。
  2. 大任務太複雜,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來執行,能有更好的成效。

Part 3:從外部優化記憶

再把新知輸入進大腦後,如何在日後運用自如的關鍵就在記憶,而影響記憶的因素眾多,先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外部因素:

記憶與空間

形成記憶的同時,海馬迴中的空間細胞也會形成與記憶有關的空間訊息,日後我們可用空間配置當作線索來提取記憶。像我們有時候想不起書中的內容,卻大概知道他是在書的右下角或左上角,藉此來繼續回想。

接著讓我們來看看空間與記憶的效應:

如上圖,前三張剪報的格式相似,營造出可預測的空間。可預測的空間配置能釋出心理資源,增進學習和記憶的效果。相反的,不可預測的空間配置則能強迫專注(如第四張貓咪剪報)。另外記憶時可建立想像的空間,把資訊放入空間的不同位置,增加回想的空間線索。

應用

  1. PPT的格式保持一致,想強調的東西則打破空間預測。
  2. 紙本有空間可預測性,學習的優勢大於電子書。
  3. 網頁和APP使用者介面維持一致格式,建立可預測性,讓使用者能不費力的記憶。
  4. 如果安逸會產生問題(例如check list),則常常換格式,以打破空間可預測性。

情境/狀態

學習與記憶會產生情境依賴(外在環境)、與狀態依賴(心理狀態),例如我們在圖書館的學習效率比家裡好,就是對圖書館的外在環境產生了情境依賴。但知識的輸出同樣會受到情境/狀態依賴的影響,見下圖:

應用

  1. 如果是為了單次執行(例如演講),在同一個環境中模擬上場情境能使表現出色(一直在演講場地練習,則實際演出時已經習慣了演講場地的情境依賴,自然表現好)。
  2. 如果是為了多次應用,則應該混和訓練情境(避免產生情境/狀態依賴)。

錯誤

大腦是優秀的現實預測機器,但當預測出錯時,可是值得把握的學習良機喔! 讓我們來看看錯誤發生時大腦的反應:

這個流程圖還有幾個細節,第一,心智模型對預測越有自信,預測錯誤的警報也會響的越厲害越可能不被忽略。第二,好奇心同樣可以讓警報響起。最後,把錯誤個人化的人比較有可能忽略錯誤警報,造成固定思維而阻礙成長。

應用

  1. 培養不怕錯的文化(不要個人化錯誤)。
  2. 利用錯誤認知促進學習,例如列出常見的迷思,聽眾以為是正確觀念後公布答案,此時聽眾的錯誤警報會響起,注意力提升,是給予新觀念的最好時機。
  3. 修正錯誤需要對錯誤進行歸類與分析,有旁人協助將會獲得更好成效。

促發

大腦會保留最近的聯想,用來與新資訊的因果關係連結,讓我們來看看促發的三種類別:

應用

  1. 審慎建立第一印象,會影響觀眾的期待促發。
  2. 善用遮盲,避免促發引起偏見(例如菜單的例子)。
  3. 察覺促發存在就能消除影響,只要我們知道"主廚推薦"的標示會影響我們的感覺,就能消除促發的影響。

分散

首先我們看看下面的圖表,縱軸是保留的記憶百分比,橫軸是時間,這個圖是著名的遺忘曲線:

可以看到分散的練習後,遺忘曲線的斜率趨緩,表示我們忘得越來越慢,其中有三個重要原因:第一,我們在更多樣性的環境中學習,幫助形成語義記憶;第二,分散練習讓提取舊記憶的過程重複更多次;第三,利用了多次睡眠時的記憶鞏固效應。

應用

  1. 把練習時間切割成幾天,不要臨時抱佛腳。
  2. 練習(已經學過的技巧)時運用分散,而非學習新知識時。

Part 4 — 從內部優化記憶

看完了會影響記憶的外部因素後,再來看看也不可忽略的內部因素有哪些:

交錯

大腦要執行任務,需要提取一連串"意元"照順序排列後才能執行,意元可以視為動作的最小單位,而多個意元集合起來能形成一個"意元集組",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張圖:

形成意元集組有好有壞,好處是能更不費力地完成一連串任務;壞處則是不知變通,一定得照原本順序(試試倒著念26個英文字母看看,因為打破了意元集組的順序,任務變得非常困難)。

如果練習記能時的順序固定,則容易形成偶發意元集組,為了把技能應用在更多場合中,應該交錯練習避免形成固定模式。此外,也可增加把舊技能應用在沒練習過的新情境的能力,又稱"過程遷移"。

應用

  1. 應用在實際情況不可預知、需要臨場反應時,用交錯練習。
  2. 如果實際其況可預測且固定(例如演奏家要照順序演奏整首曲子),則固定模式練習(每次都從頭練到尾)是最好的。
  3. 交錯練習越類似的技能,越可能發生記能遷移。

回想

記憶的形成需要三大步驟,其中提取最為重要,而提取又有分三種型式:

利用回想(類似填空題)的提取型式,效果大幅優於再認(類似選擇題,只是辨別最有可能的答案)與複習。

應用

  1. 在課堂上善用提取(特別是回想),來加深記憶。其中給予學生提示能增加聯想網絡,等學生更熟稔之後讓他自由回想,能加強其聯想力。
  2. 善用閃示卡,是背誦知識最好用的工具之一。答對的題目也別剔除掉,以建立最完整的記憶地圖。
  3. 劃重點不會加深記憶,只能引導注意力。

故事

大腦認識世界的模式是靠建立可靠的因果關係模型來預測現實,因此在記憶或教學時可以編造故事,增進聽眾的學習力,看看下面的範例:

如何,有了故事之後是不是更好記了? 再搭配圖像空間技巧更加有效。

如果你要編造一個故事,要記得故事的形成要件:事件用因果鏈接、使人產生情感共鳴,最後就是說故事的人---你的表演了。

應用

  1. 在介紹新知識時以故事開場
  2. 但注意對已經熟知此領域的人講故事反而可能模糊焦點,須審慎運用。

壓力

壓力對學習的影響可以簡化為一句話:剛剛好最好。過高與過低的壓力都會對記憶造成損害,我們來看看著名的壓力學習曲線:

接下來看看壓力與記憶細胞的愛恨情仇:

上圖內的神經生理證據可以解釋,過高與過低的壓力對記憶皆是不利因素。另外必須說明的是,事件是否造成壓力跟當事人的情緒解讀有關,同樣事件可能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造成不同壓力。

而情緒變化也會促進正腎上腺素分泌,進而引發上述記憶修復的過程。

應用

  1. 在學習中營造適當壓力的環境,能增強成效。
  2. 混搭不同的活動,以避免太高的可預測性造成的低壓力環境。

後記

購買這本書的時間點,恰好就是今年初我開始大量看書的時候,常常我看完書後總覺得沒能記住書中的知識,因此開始查有沒有什麼增進學習力的方法,就此在書店遇上了最高學習法。

還記得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時候,忍不住發出一聲哇的讚嘆聲! 作者對於書中內容排版的用心和創意都是我從未見過的,特別是一本講述學習、傳授知識的書籍,能用這樣的方式帶給讀者前所未有的經驗真的很厲害,之後馬上推薦給我的教師朋友,他翻了翻第一章,就決定也自己買一本來看。

真心推薦給各位夥伴,不論是要增加學習力、簡報技巧、演講技巧,最高學習法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萬用密笈。

--

--

Read me silly
Read me silly

Written by Read me silly

A psychiatrist, but also attracted by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game theory.

No responses yet